「酸」、「痛」大不同:神经医学迈入精准治疗新时代

吴碧娥╱北美智权报 编辑部

0
9

酸痛是「酸」还是「痛」?,肌肉骨骼酸痛是在台湾医疗支出的第一名,但这类慢性酸痛往往难以有效被治疗。为找出酸痛的真正原因,以对症下药,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陈志成特聘研究员团队,在台湾地区国科会脑科技项目计划及中研院深耕计划的支持下,发现「酸」和「痛」,其实是不同的感觉(症状),诱发酸的神经并非痛觉神经,而是「本体感觉神经」;酸觉神经的过度活化,才是组织酸化、造成慢性酸痛的主因。此一系列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科学前缘」(Science Advances)。

图1. 在台湾地区国科会的支持下,中研院生医所陈志成特聘研究员团队,发现「酸」、「痛」是不同的感觉(症状),诱发酸的神经并非痛觉神经,而是「本体感觉神经」;图片来源:台湾地区国科会提供

颠覆过去50年来医学界观念

研究团队证明酸觉神经不同于痛觉神经,并发现本体感觉神经就是种酸觉神经。组织酸化主要会刺激本体感觉神经,进而诱发酸感而非痛感。这个结果颠覆过去50年来医学界的观念,且创造 Sngception (酸觉)这个名词,Sngception 的前缀 Sng 是台语「酸」的罗马拼音,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酸觉」不同于「痛觉」的概念,只有在汉藏语系才有,其他西方语系或阿尔泰语系(日、韩)都将酸、痛视为「痛」。此团队成员包括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国际学者,一致对Sngception的概念表示肯定。

可望减少无效止痛的医疗支出

目前在台湾的北医、万芳、双和医院的门诊医令系统已导入酸觉量表,未来将继续推广至其他医疗院所,藉由确认酸和痛为不同的感觉,有助于临床进行酸和痛的精准诊断,并对症下药,可避免无科学依据的无效止痛处置,也可避免止痛药的浪费,进而推动未来止酸药物的开发,预期可为台湾减少巨额无效止痛的医疗支出(台湾健保药物支出一年超过新台币2000 亿元,使用人数最多的就是止痛药物),这对台湾的社会、经济及生医科技发展,都将有深远、巨大的影响。团队也将在近期制定「酸觉词汇」,重新建构酸觉医学与痛觉医学,开启全球「酸」、「痛」精准医学的新时代。

台湾地区国科会表示,陈特聘研究员团队的研究,从学理上彻底颠覆疼痛医学的中心理论。酸觉神经的发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提供神经学的基础,开启酸觉医学的新纪元。而止酸药物或临床处置方法,将为生医产业与医学领域带来新一波革命,为广大受酸痛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 吴碧娥
现任: 北美智权报主编
学历: 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
经历: 北美智权报资深编辑
骅讯电子总经理室特助
经济日报财经组记者
东森购物总经理室经营企划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