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智權報│專利申請│商標申請│侵權分析│智財權顧問│專利佈局│美國專利 - https://naipnews.naipo.com/zh-hans -

分享美国版权局《版权与人工智能报告》第二部分:哪种使用AI的创作方式可获得版权保护?

美国版权局在2025年1月发布《版权与人工智能》报告(下称《报告》)第二部分,讨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生成内容是否受版权保护(Copyrightability)的问题。其认为,单纯输入提示词、由AI生成内容并非人类创作,无法获得保护。但若人类利用AI协助其创作,人类对创作有贡献,仍可获得保护。

图片来源 : shutterstock、达志影像

美国版权局在撰写《版权与人工智能》前,先对外征求意见,收到超过10,000份回复意见,其中大约有一半涉及版权保护资格的问题。绝大多数回复者同意,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具备版权保护资格,但人类利用AI作为创作工具,只要具有人类贡献(human contribution),仍可获得版权保护。不过,哪种创作方式的人类贡献会构成版权保护所需的作者身分(authorship),则是争议所在[1]

世界各国目前的态度或立场

该报告介绍目前世界各国对人类利用AI创作,是否可获得版权保护的看法。其中,英国《1998年版权设计专利法》第9条(3)规定:「对于计算机生成的文学、戏剧、音乐或艺术作品,其作者应视为负责作出创作该作品所需安排的人。」似乎认为人类利用AI生成,人类不用有创意贡献也可算是创作者。但实际上这一条文是在AI出现之前所制定,目前英国也没有具体案例[2]。而英语系国家或地区中,香港、印度、新西兰均采取类似规定[3]

另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法院作出判决承认以下AI与人类协作得以获得版权保护的国家 — 人类使用AI,光输入提示词与挑选AI生成的内容,就认为人类有资格获得版权。这是2023年底中国北京互联网法案的一则判决[4]。有趣的是,在美国版权局的报告中强调,该案原告输入了超过150个提示词[5],但实际上,原告真正的正向提示词应该不超过60个字,而反向提示词则是网络上剪贴他人写好的版本。因此,美国版权局并没有认同中国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判决。

人类利用AI创作的三种形式

到底人类在创作过程中使用AI作为工具,哪种情况可以获得版权保护?以美国版权局认为,使用AI工具来辅助人类创作(use of AI as a tool in the creative process),可以获得版权保护。但若是用AI取代人类创意(using AI as a stand-in for human creativity),则无法获得版权保护[6]

美国版权局进而说明以下三种形式,是否可受版权法保护。

形式(一):单纯下提示词无法控制生成内容不足以成为作者

人类单纯输入提示词(prompts),纯粹由AI生成的内容,人类对AI生成之内容不具备足够的人类控制(sufficient human control),故此时AI生成内容不受版权保护。其说明,人类输入提示词,有一点像委托创作时提供一些创作方向的指示(instructions),但这种创作方向的指示,属于不受保护的概念(unprotectable idea)[7]

形式(二):AI生成产出可辨识出人类所输入的表达性作品

AI系统除了让人类输入提示词外,也允许使用者上传输入文本、图像、音频、影片,或这些媒介的组合。而某些AI系统(透过工具、设定或提示词)允许输入内容在输出结果中被大幅保留。例如,人类作者可能创作出原创插图,将该作品输入AI系统,并指示系统「修改颜色或调整既有图像的某些图层」。又例如,AI系统可以用来修改或翻译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 将第一人称写作的故事上传至AI系统,并指示其转换为第三人称叙述[8]

美国版权局举了一个允许版权登记的申请案为例。使用者先画了一个草图,上传输入给AI,并输入以下提示词「一位年轻的赛博格女性,头部长出(玫瑰)花朵,写实风格,电影级灯光,超现实细节,8K超高分辨率,极致细腻。」AI依据上述提示词生成出右边的图像。且在申请版权登记时,作者声明不主张最终作品中任何「非人类创作」部分,例如鼻子、嘴唇和玫瑰花苞的逼真三维呈现,以及背景中的光影效果。美国版权局核准该作品的注册,但附注说明:「注册仅限于存盘作品中明确可见且未经修改的人类绘画创作,并与不属于申请范围的非人类创作部分可加以区分。」[9]

图1. 人类输入自己创作草图后输入提示词请AI修正、加工;图片来源:U.S. Copyright Office, 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rt 2: Copyrightability (2025), at 23.

美国版权局认为,当人类输入自身可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且该作品在输出结果中可被感知(perceived)时,他们至少将成为该部分输出内容的作者。此种情况下,这种AI生成输出中可受版权保护,涵盖明确感知的人类创作表达(perceptible human expression)[10]

形式(三):对生成内容创意选择、组织、编排或创意修改

若人类对AI生成产出内容,进行创意选择、组织、编排(creative selection, coordination, or arrangement)或创意修改(creative modifications),人类作者仍有权享有该部分的版权[11]

此时可用衍生著作与衍生作者(derivative authorship)的概念来协助理解。美国版权局认为,若人类对AI生成内容进行后续修图,版权保护范围将仅限于人类作者所贡献的部分,而不会延伸至AI生成的基础内容本身[12]。许多AI平台提供工具,鼓励使用者选择、编辑和调整AI生成的内容,以循环迭代的方式进行创作。例如,Midjourney提供了一项称为「区域变换与重混提示」(Vary Region and Remix Prompting)的功能,让用户能够选取图像的特定区域,并透过修改提示词来重新生成该部分内容。在Midjourney「使用说明」(Getting Started)中,提供了以下图像来展示这些AI工具的运作方式[13]

图2. Midjourney使用说明提供AI进行「区域变换与重混提示」的例子;图片来源:U.S. Copyright Office, 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rt 2: Copyrightability (2025), at 26.

美国版权局指出,这些工具能够让用户控制个别创意元素的选择与摆放。在符合最低原创性标准的情况下,该输出内容应当可受版权保护[14]。同样地,在更大的人类创作作品中包含AI生成的内容,并不影响该整体人类创作作品的版权资格。例如,一部包含AI生成特效或背景艺术的电影仍可受版权保护,即便AI生成的特效或艺术本身不享有保护[15]

结语

依据美国版权局《报告》第二部分可知,其一方面承认几个人类利用AI协助创作的方式,可获得版权。但似乎仍坚持,其保护仅就人类创意贡献的部分可获得保护,而非保护人类利用AI创作的整体成果。

备注:

  1. [1] U.S. Copyright Office, 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rt 2: Copyrightability (2025), at ii.
  2. [2] Id. at 29-30.
  3. [3] Id. at 30.
  4. [4] 可参考杨智杰,利用AI生成图像有著作权?北京互联网法院全球第一件判决,锐传媒,2023.12.7。
  5. [5] 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rt 2: Copyrightability, at 28-29.
  6. [6] Id. at 11-12.
  7. [7] Id. at 18-21.
  8. [8] Id. at 22.
  9. [9] Id. at 23.
  10. [10] Id. at 24.
  11. [11] Id. at iii.
  12. [12] Id. at 25.
  13. [13] Id. at 26.
  14. [14] Id. at 27.
  15. [15] Id. at 27.

责任编辑:卢颀

【本文仅反映专家作者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

作者: 杨智杰
现任: 云林科技大学科技法律所 教授
经历: 云林科技大学科技法律所 副教授
真理大学法律系助理教授
真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学历: 台湾大学法律系
中央大学产业经济所硕士
台湾大学法学博士
专长: 知识产权、美国专利法、美国著作权法、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