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智權報│專利申請│商標申請│侵權分析│智財權顧問│專利佈局│美國專利 - https://naipnews.naipo.com -

川普關稅戰2.0:全球貿易再洗牌,台灣如何突圍? ─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深度解析

從左至右:中經院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黃勢璋、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中經院董事長曹添旺、中經院院長連賢明、中經院副院長陳信宏、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書菲、中院中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川普二次執政,一連串的措施、命令讓人目不暇給,政策的多變與對經濟影響的深遠,可謂比詭譎多變的景氣更加詭譎多變。過去3個多月以來,川普馬不停蹄的推動關稅政策,讓全球金融經濟陷入一片混亂[1]。近一、二年來,台灣對美國出口大幅攀升,占台灣總出口之比重超過2成,對美國出超金額達700億美元之多。川普的高額對等關稅將對台灣電子資訊業、半導體,乃至傳統產業,均帶來重大衝擊。

有鑑於此,中華經濟研究院於4月28日舉辦了「川普關稅風暴 智庫視角 x 政策對應」研討會,針對川普不斷推出的關稅政策,討論對台灣總體經濟、資通訊產業、傳統產業、中小企業之可能影響及因應,並進一步研析重要且未來會持續進行的台美談判策略。此外,此波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極可能造成兩敗俱傷,中國大陸經濟受到重大衝擊,台商該如何審慎布局、因應轉變,亦為會中討論焦點。

川普貿易政策影響

在國際局勢迅速變動之際,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針對川普新一輪關稅政策及其對全球經濟秩序與台灣貿易前景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透過條理清晰且層層推進的分析,他不僅揭示了川普貿易戰策略背後的邏輯與矛盾,更對台灣可能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提出具體而務實的建議。

連賢明指出,川普上台後,即以一系列行政命令推動關稅政策,並在執行上大量引用《國家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繞過傳統必須經過國會批准的貿易調查程序,以行政命令快速課徵關稅;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連賢明於演講一開始即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並非傳統意義上以經濟效率為核心考量的貿易手段,而是帶有強烈政治意圖與國家安全色彩的 「全面型經濟武器」。川普一貫主張「對外加稅、對內減稅」,以重振美國製造業、修正長期以來的龐大貿易逆差,同時也試圖將關稅作為施壓盟友與對手的重要談判工具。

連賢明指出,川普上台後,即以一系列行政命令推動關稅政策,並在執行上大量引用《國家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IEEPA),繞過傳統必須經過國會批准的貿易調查程序,以行政命令快速課徵關稅。這種做法,讓整個政策制定過程變得極為強勢且不透明,進一步加深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對美國貿易政策走向的擔憂。

川普的思維

從歷史脈絡來看,美國長期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國,的確享有資金流動性與全球影響力的紅利,但也付出了產業外移、貿易逆差擴大的代價。連賢明引用學界分析指出,美元強勢地位導致美國製造業長期受壓,加上全球產業鏈重組,使得美國中產階級工作機會大量流失。川普正是利用這股中下階層的不滿情緒,以「讓美國再次偉大」為口號,將關稅作為回應經濟焦慮與凝聚選民的核心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此次推動的關稅戰略,並未對所謂「盟友」有所寬容,反而採取一視同仁的高壓手段。連賢明指出,川普的關稅施行邏輯極為簡單直接:「對我好,我對你好;對我不好,我就加重懲罰。」在如此模糊且主觀的標準下,任何國家都可能隨時成為潛在目標,甚至台灣這樣與美國關係緊密的地區也不例外。

台灣在此次關稅政策中受到的衝擊尤為顯著。連賢明特別提到,台美貿易逆差在過去一年成長了55%,主要來自於AI伺服器與高科技產品出口的快速增加。正因如此,台灣在美國課徵高額關稅的名單中位居前列。由於川普政策團隊對「稅收增加」與「貿易平衡」的雙重訴求並重,台灣不僅面臨輸美產品稅負上升的直接壓力,還可能遭遇供應鏈重新洗牌所帶來的長期結構性挑戰。

回應策略建議 

在具體應對方面,連賢明提出了多項具體策略。首先,他呼籲台灣政府與企業界應正視現實,不宜抱持倖免心態。以目前美國對貿易逆差國家的態度來看,無論外交關係多麼友好,單純以「政治盟友」自居,並不足以換取經濟上的豁免。其次,在談判策略上,他建議台灣應以「與主要競爭對手保持稅率一致」為最低要求,避免因稅負劣勢而失去出口市場份額。與此同時,應主動爭取特定高科技產品項目的關稅豁免,例如半導體供應鏈、AI伺服器等,這些產品的技術與供應鏈特性,使得短期內美國難以輕易尋求替代來源,具有較高的談判籌碼。

在談判時機的選擇上,連賢明特別提醒,不應過早主動出擊。由於美方尚未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如歐盟、日本)敲定具體協議,台灣可在觀察美方與他國談判走向後,再根據情勢選擇進場時機,爭取有利條件。他以日本為例,即使日方早早展開協商,但至今仍未達成實質協議,顯示出談判過程的艱鉅與複雜。

此外,連賢明也指出,台灣必須積極因應供應鏈重組的趨勢。川普政策目標之一,是促進戰略性產業回流美國本土,尤其是涉及國防安全與關鍵科技領域。未來不僅是製造基地布局需要重新思考,台灣企業還需評估在美投資設廠的可能性,以降低關稅成本與政治風險。

最後,連賢明總結指出,川普的關稅行動,不僅是對過去全球化經濟秩序的挑戰,也是對現有國際分工體系的重大改寫。台灣作為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必須以更高的戰略警覺性、靈活的應變策略,以及更緊密的產業政府合作機制,迎接這場不可避免的國際經濟重構。

在全球進入「去全球化」、「供應鏈重組」的新時代之際,台灣唯有早做準備,才能在劇烈變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與成長機會。

備註:

[1]首先,宣布4月4日起,對加拿大、墨西哥產品課徵25%的關稅。其次,針對鋼鋁製品輸美課徵25%關稅;接著,又發布將對汽車課徵不低於25%的關稅。隨後,川普又提出「對等關稅」的概念,針對關稅高於美國的進口國,進口美國時課徵差額的關稅,以取得立足點的平等。4月2日,川普宣布,結合貿易對手國對美國順差金額的考量,將對所有進口品實施全球通用的10%關稅,同時針對與美國存在最大貿易逆差的60個國家,徵收更高額的「對等關稅」。其中,臺灣稅率為32%,涵蓋所有產品類別,包括食品、農產品、電子產品、機械設備等。目前僅半導體、藥品、貴金屬、能源產品獲得關稅豁免。4月9日,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措施暫緩90天,在此期間僅實施10%對等關稅,不過對中國關稅提高至125%,加上2至3月啟動的20%關稅,合計高達145%。加拿大、墨西哥課徵25%關稅措施仍有效。鋼鐵、鋁、汽車等各產業的特定關稅也維持不變。4月11日,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發布公告,將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硬碟、電腦處理和記憶體晶片等產品,排除在川普對中國大陸課徵的125%關稅和對幾乎全球課徵的10%基本關稅適用名單之外。資料來源:中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