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策院新任董事長王時思談台灣文化產業轉型五大重點任務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0
378

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新任董事長王時思上任至今即將滿一個月,首度分享對文策院未來工作方向的擘劃。王時思提出包括推動台灣文化內容產業轉型、深化國際合資合製與全球市場拓展,以及發揮文策院作為行政法人的組織彈性與紀律等工作目標,期盼未來朝向具前瞻、靈活與實效性的文化內容產業支持平台邁進。

圖1. 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圖左)與代理院長胡婷俐;圖片來源:文策院提供

王時思於今(2025)年 5 月 28 日接任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表示,現階段的文策院需進行組織自我認同以及品牌價值深化,王時思就當前國內外內容產業的趨勢,分享文策院未來五大工作方向。

她指出,全球內容產業型態劇烈變動,加上科技突破、OTT 平台崛起、疫後娛樂消費行為改變,以及影音內容的破碎化、資訊視覺化、短影音盛行等趨勢,皆促使市場模式快速轉變,全球內容產業都面臨轉型的重大挑戰,台灣必須緊跟全球趨勢,積極尋找未來的發展模式與產業型態。

  • 持續推動國際化

國際化是台灣最關鍵的發展策略,必須持續深化國際合資合製,以爭取國際資金、提升產製技術、布建國際人脈,最終攻略國際市場版圖,以突破台灣本地市場不足的先天限制。

  • 針對不同文化產業類型發展重點策略

王時思表示,文策院成立至今已第六年,未來將進一步依據不同類型的文化內容發展對應分殊化的重點策略。如台劇近年已經從產量提升轉而面臨銷售通路的挑戰;電影則需要針對不同地區的受眾偏好,發展務實的發行策略;流行音樂除了產量提升,也需要找到突破市場的類型風格。例如,台灣早期老歌、校園民歌流行音樂曾是華語市場的主力,如今優勢則已轉向多元開放的創作環境,像嘻哈、多語饒舌音樂類型的興起,展現出台灣社會兼具包容與批判的特質,這在亞洲社會中尤其特別。在出版方面,台灣亟需擴增譯本總量才有機會爭取國際能見度,以品牌識別與造星的策略帶動話題和曝光,同時延伸故事 IP 效益,帶動出版業轉型走向跨域整合,才有機會在閱讀習慣普遍下降的環境中搶救出版業。整體來說,善用台灣優勢,選擇最佳突破乃至帶動台流的重點策略是目前的重要課題。

  • 針對不同階段的文化內容產業提出對症政策

文策院的角色應視為上游對接政府文化政策、下游對接民間商業市場,不同類型的文化內容產業因發展階段不同,需要的支持政策也會有所不同,文策院應該可以發揮行政法人的強項,扮演連結政府政策和民間資源的角色。以 IP 發展為例,從創作一路到行銷,不只接軌政府資源,也幫助內容走進民間市場,讓好故事不只是說出來,更能落地、變現,以及被看見。王時思強調,文策院作為對外代表台灣的重要平台,不僅需回應政策方向,更要靈活面對民間的商業需求,積極推進內容產業進入更具消費導向的國際市場。

  • 推動文化內容產業經營思維

王時思指出,實務經驗與商業思維是台灣內容產業最重要的「體質調理」,只有健康的產業體質才能吸引資金和產製之間產生長期、穩定的良性循環。未來文策院會持續透過文化創業加速器、TAICCA School 及各項院內輔協機制,陪伴夢想者走入產業現場,讓夢想成為觸手可及的真實場景。

王時思強調,面對全球國際市場的快速變化,焦慮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挖掘並善用台灣混融多元、具原創性、既脆弱卻極具韌性等特質,找到自己的定位與節奏,建立文化自信,才有機會在國際內容產業的藍海中創造迷魅人心的台流。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