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電力黑洞:引發能源產業下一波科技革命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0
607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人工智慧(AI)正掀起新一波全球技術浪潮,不僅重新定義商業與社會運作邏輯,更對能源系統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機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25年發表的《Energy and AI》特別報告 (下稱《報告》),AI在訓練與部署階段對電力的高度依賴,已使「電力」成為AI擴張的關鍵資源,而AI本身也具備轉型能源體系的巨大潛能。

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全球資料中心 (Data Center) 的能源需求正快速增長。資料中心是用來存放伺服器、儲存系統、網路設備及相關組件的設施,這些設備通常被安裝在機架上並排成行。資料中心是AI模型訓練和部署的主要場所,要了解資料中心在能源系統中的角色,首先需要了解其組成部分及運作方式。

圖1. 2024年資料中心及設備類型用電量佔比;圖片來源: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ww.iea.org

資料中心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資料中心的主要組件包括伺服器、儲存系統、網絡設備、冷卻系統和其他基礎設施。伺服器是處理和儲存數據的計算機,通常會配備中央處理器(CPU)和專門的加速器(例如圖形處理單元GPU)。伺服器在現代資料中心的能源需求中占約60%的比例,而不同類型的資料中心在此比例上會有所不同。

儲存系統主要用於集中儲存和備份數據,佔據資料中心約5%的電力消耗。網路設備包括交換機、路由器及負載平衡器等,這些設備用於連接和優化資料中心內部的流量,通常佔據約5%的電力需求。冷卻與環境控制系統則負責維持資料中心內的適宜溫度與濕度,確保IT設備能在最佳條件下運作。這些冷卻系統的能耗比例會因資料中心的效率而異,高效的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其冷卻系統的能源消耗比例約為7%,而企業級資料中心可能超過30%。

此外,不間斷電源(UPS)和備用發電機則確保資料中心在停電期間仍能運作,儘管這些設備的使用頻率不高,但它們對確保資料中心的高可靠性至關重要。其他基礎設施如燈光、辦公設備等,也會消耗一定的電力。資料中心的電力消耗比例會根據其設備種類與運行效率有所不同 (詳圖1)。

圖2. 2020-2030 年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基準情景Base Case,依設備劃分);圖片來源: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ww.iea.org,最後更新時間:2025年4月10日

AI崛起與加速伺服器的能源需求

隨著AI的發展,高效能加速伺服器 (high-performance accelerated servers) 的部署進一步提升了資料中心的電力密度。AI的快速發展使得加速伺服器的需求迅速增加,這也將成為未來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根據目前的預測,資料中心的電力消耗將從2024年的約415太瓦時(TWh)增長至2030年預計的約945 TWh,這將占全球電力需求的近3%。此期間,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每年增長15%,是全球其他行業電力需求增長的四倍以上。

加速伺服器的電力需求,尤其是在AI應用驅動下,預計將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相比之下,傳統伺服器的電力需求增長則相對緩慢,約為每年9%。在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增長中,幾乎一半來自加速伺服器,而傳統伺服器的增長僅占約20%。此外,其他IT設備和基礎設施(如冷卻設備等)需求也分別占了10%和20%的增長比例 (詳圖2)。

圖3. 2020-2030 年全球主要區域資料中心用電量(基準情境Base Case); 圖片來源: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ww.iea.org。最後更新時間:2025年 4月10日

資料中心能源需求的增長趨勢

在地區分佈方面,美國、中國和歐洲將繼續是未來數年內資料中心能源需求的最大市場。然而,其他地區的資料中心發展也在快速增長,特別是東南亞,預計到2030年,該地區的資料中心能源需求將翻倍,部分原因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南部成為區域資料中心的樞紐。

美國和中國是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增長的主要地區,這兩個國家的增長將占全球總增長的近80%。美國的電力需求預計將比2024年增長240 TWh(增長130%),而中國將增長175 TWh(增長170%)。歐洲增長超過45 TWh(增長70%),日本則增長約15 TWh(增長80%)。如果將資料中心的電力消耗按人均計算,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這個行業在不同經濟體中的重要性。非洲的資料中心電力消耗最低,2024年每人消耗的電力不足1 kWh,到2030年略高於2 kWh;而美國的每人資料中心電力消耗最高,2024年約為540 kWh,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到1200 kWh以上,相當於美國家庭年電力消耗的10% (詳圖3)。

未來資料中心能源需求的敏感情境 (sensitivity cases) 分析

雖然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增長強勁,但根據基準情境 (Base Case),從2024到2030年,資料中心的增長將僅占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不到10%。其他關鍵驅動因素,如行業產值增長、電氣化進程、電動車普及以及空調使用等,將主導整體電力需求的增長。然而,儘管增長幅度相對較小,資料中心的分佈相對集中,這可能會使其與電網的整合變得更加複雜。

在不同情境下,資料中心的能源需求會有所變化。若AI應用增長快於預期,則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大幅上升,預計到2035年,全球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比基準情境增長45%,達到1700 TWh,佔全球電力需求的約4.4% (Lift-Off Case)。相對地,如果能源效率在軟硬件和基礎設施方面取得更大進展,則可以節省超過15%的能源需求,預計到2035年,全球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達到970 TWh,占全球電力需求的2.6% (High Efficiency Case)。若AI應用增長放緩,或許會出現更為保守的情景,這會使得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增長放緩,至2035年,增長的電力需求僅為700 TWh,全球電力需求中資料中心的份額將降至不到2% (Headwinds Case)。

這些情境分析顯示,未來資料中心在全球能源系統中的角色將持續擴大,但同時也充滿不確定性,這需要能源部門對未來的多種發展路徑進行深入探討與規劃。隨著資料中心的需求不斷攀升,能源行業必須提前規劃應對方案,確保可持續發展與有效的能源利用,避免未來的能源瓶頸。

誰來供電?從再生能源到小型模組核能(SMR)

面對激增的AI電力需求,IEA強調必須透過多元電力來源滿足。《報告》指出,2035年前新增資料中心用電需求中,有一半預期由再生能源供應,天然氣與核能亦將扮演關鍵角色:

  • 再生能源:預估新增超過450 TWh供應,因其經濟性與科技巨頭(如Google、Microsoft)採購策略的驅動。
  • 天然氣與核能:天然氣預估增加175 TWh供應量,SMR等新型核能技術預計2030年後進入實際部署階段。

IEA也特別提到,地熱與儲能技術雖尚未成熟,未來可能成為補充性解方。

電網成為關鍵瓶頸:升級不及將延宕AI布局

儘管發電技術日益進步,但電網基礎設施未同步升級正成為重大風險。IEA警告,全球已有超過20%的資料中心建案可能因電網併聯延宕而受阻。

建置一條新電網傳輸線可能需時4至8年,變壓器與電纜的交貨時間已翻倍成為「卡點」。美國目前約有一半在建資料中心集中於5個地區群聚,若不解決電網壅塞,恐對區域能源安全與AI成長造成雙重打擊。

AI 也能反過來協助能源業轉型,為能源技術研發加速器

《報告》指出,除了消耗能源,AI也正在協助能源業「更智慧地」運作:

  • 油氣與礦產供應鏈:利用AI進行資源探勘、洩漏偵測、設備預測維修,已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排放。
  • 電網管理:AI可提升可再生能源預測準確度,並透過感測器偵測故障點,縮短停電時間達50%。
  • 傳輸容量提升:運用AI與遠端感測,無需新增電塔即可釋放175 GW容量,相當於2030年前資料中心新增電力需求。
  • 工業與建築:AI自動化可優化製程、冷暖氣系統與照明效率,節能效果相當於墨西哥全年能源消耗。

《報告》指出,AI已在新材料、電池化學、碳捕捉等領域展現突破潛力:

  • 材料研發速度提升45,000倍(以AI輔助蛋白質結構模擬為例);
  • 能源創新週期可望縮短10年以上,大幅推進零碳技術商品化;
  • 電池與催化劑研發應用已進入實驗室階段,政策推動將是下一關鍵。

能源與AI攜手進入深度整合時代

《報告》清楚揭示:AI與能源的互依關係日益深化,從「誰為AI供電」到「AI如何優化能源」,這場變革不僅牽動全球產業格局,更可能重塑國際能源治理與氣候政策。

IEA呼籲各國政府、能源業者與科技企業儘早展開跨域對話,共同布局未來基礎建設與人才發展,讓AI成為能源轉型的「加速器」,而非「負擔者」。

智權報382期文章列表

李淑蓮 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李淑蓮 2025智財服務業AI應用報告:專利翻譯及商標檢索應用最普及且品質受肯定
李淑蓮 AI時代的電力黑洞:引發能源產業下一波科技革命
Sheryl Lu 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吳碧娥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楊智傑 用法語的通用詞到美國註冊商標可以嗎?2025年Vetements案
邱英武 中國專利審查指南修正草案重點簡介
魏杏芳 美FTC力挺司法部:以資料共享矯正Google壟斷,兼顧隱私無虞
陳秉訓 以EEA判決借鏡,呼籲智商法院應有適當的「合理保密措施」審查基準
葉雪美 《東協工業設計實質審查的共通指南》工業設計註冊的形式要件 — 1:設計呈現上一般要件與表現形式
吳碧娥 智慧金融:從AI應用看台灣金融業的轉型與挑戰
郭廷濠 糖尿病治療藥物二甲雙胍之顯而易見性探討:Sciele Pharma Inc. v. Lupin Ltd. (Fed. Cir. 2012)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