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Sheryl Lu╱產業分析師

0
183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導入材料科學領域,傳統研發模式正走向轉型,過往材料開發仰賴大量實驗試錯與高成本模擬,其週期冗長且效率有限,而AI可透過加速運算與深度學習模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材料的設計、性能預測與製程優化,可大幅壓縮開發時間並降低資源浪費,例如可協助人們由目標材料特性反推潛力候選物、設計可行的合成與驗證流程以及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模型參數等。

過去耗時、耗力的流程,現在僅需數天即可完成,大幅縮短傳統研發流程。因此,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技術亦受到國際企業的高度關注,如Google與Microsoft已積極布局相關應用,顯示出AI在材料科學的應用將正成為新一輪技術投資與產業布局的焦點。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預測及驗證的整合,論閉環系統的應用挑戰與解方

目前AI於材料科學的應用可用閉環系統(closed-loop system)說明,閉環系統是一種將「AI預測」與「實驗驗證」整合的模式,使系統可持續自我優化與獲得回饋,主要包含九大流程(如圖1) — (1)定義目標材料特性、(2)數據蒐集與知識提取、(3)材料結構生成與性質預測、(4)設計可行的合成與製程路徑、(5)自動化實驗合成候選材料、(6)材料性能測試與驗證、(7)AI分析材料特性與結構數據、(8)分析並優化合成與加工條件、(9)選出具應用潛力的候選材料。

圖1. 閉環系統九大流程圖;資料來源:AI Meets Materials

雖然閉環系統被視為AI材料研發的理想模式,但受限於資料不足、已知材料有限及材料特性尚不完整等因素,目前尚未完全落地實現。為解決上述挑戰,多個研究機構已積極開展自動化實驗與高效率AI模型訓練。舉例而言,英國利物浦大學團隊於2024年11月開發具自主決策能力的實驗機器人[1],該機器人可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實驗參數,加速材料篩選及特性驗證流程。此外,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2011年即開始主導的Materials Project[2],則透過超級運算(supercomputing)建超過16萬筆無機材料的特性數據,目前採開源形式提供,預期可促進新一代AI模型的訓練及新材料的設計。

另一方面,《Nature》於〈The two-way relationship between AI and materials science〉一文中提到,AI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需搭配自動化實驗及高通量設備同步發展,方能有效處理AI模型輸出的龐大數據量。該文亦提到,材料科學的進展可反向促進AI技術的演進,例如導入更高導電性或熱穩定性的新材料,將有助於改善運算硬體效能,可提升AI的運算效率與能源管理能力。此雙向互動關係顯示,AI與材料科學的整合應用已在實務中逐步展現效益,並成為兩項技術協同發展的重要方向。

AI驅動材料科學研發進程,談新能源與半導體材料的應用實例

以下說明AI在材料科學領域之應用場景:

  • 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材料(如電池與太陽能材料)被視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關鍵,然而,傳統材料研發流程自結構設計、實驗合成到性能驗證的流程,往往需耗費數月乃至數年,且結果具高度不確定性,限制材料創新的速率,而AI技術的導入可為材料研發流程帶來新的突破契機。
    以電池材料為例,電池材料在光伏效率(photovoltaic efficiency)與能源儲存(energy storage)的限制仍亟待克服。面對傳統材料開發效率的瓶頸,Microsoft於2024年1月結合其雲端運算與量子模擬技術,打造Azure Quantum Elements(AQE)平台[3],專注於加速材料設計與驗證流程。於同一時間,Microsoft與美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合作,針對「低鋰含量」替代材料展開大規模搜尋。以鋰作為電池核心材料,受限於稀缺性與高昂成本,尋找替代方案已成為能源轉型關鍵。透過微軟的AQE平台,僅80小時內即完成3,200萬筆候選材料的生成與特性預測,並逐步篩選出23種具商業潛力的新材料,其中5項已為現有文獻所記載。此一應用案例顯示,AI技術在提升材料研發效率與精準度方面的潛力,並有助於拓展科學家們對化學材料的探索範疇,可見AI在未來能源科技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 半導體及光電材料
    半導體與光電材料具高度技術門檻,其微觀結構與電子特性對於晶片處理能力、顯示元件的色彩表現,以及光電裝置的能量轉換效率均有決定性影響,由於需針對奈米尺度下的晶體結構與能帶分布(band structure)進行微調,半導體與光電材料的開發普遍面臨高研發成本與長週期挑戰。
    當前AI技術已逐步重塑半導體材料開發流程,可應用於材料性質預測、結構生成、缺陷分析與製程參數優化等材料設計之關鍵流程,舉例而言,透過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演算法,業者得以在原子層級精準預測結構與能隙表現,並於虛擬環境中模擬導電性與熱穩定性,加速材料設計迭代,有效縮短開發週期並降低試錯成本。
    目前已有大型企業導入AI技術,如半導體設備大廠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於2021年自行研發之AIx(Actionable Insight Accelerator)平台[4],將AI技術整合至半導體材料開發流程中,該平台可即時分析自設備、量測與製程取得之大量數據,並藉由機器學習演算法進行材料堆疊結構與製程參數優化,此外,亦可針對單一晶圓執行數百萬筆原子層級數據解析,並迅速回饋至研發端,以大幅提升缺陷預測精準度與材料篩選效率,現已廣泛應用於邏輯與記憶體IC研發,可協助提升良率、縮短開發週期。

科技巨頭布局AI材料研發,引領新一波材料設計創新與研發效率升級

隨著運算能力大幅提升,AI驅動的材料研發已邁入加速期,逐步走向產業化關鍵拐點,Google及Microsoft等科技巨頭已紛紛投入資源。

  • Google DeepMind – GNoME加速材料穩定性探索
    GNoME為Google DeepMind於2023年11月推出的AI平台[5],透過圖神經網路與主動學習架構,強化無機材料在熱力學穩定性方面的建模與預測效率,現已完成超過220萬筆材料結構模擬,並從中預測出約38萬筆具穩定性的新候選材料,涵蓋電池、超導體及能源相關應用領域。
    GNoME在開發過程中導入閉環學習機制,將材料穩定性預測的準確率從原本的50%提升至80%,目前已有逾700種候選材料完成實驗驗證,反映其模型於材料初步篩選階段具一定準確性與可行性;而為促進學界合作,Google DeepMind亦已將部分穩定材料數據開放至Materials Project平台,提供研究社群參考與應用,可望加速未來材料研發進程。
  • Microsoft – MatterGen和MatterSim生成新材料候選物
    Microsoft研究團隊近年來致力於開發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工具,包括MatterGen和MatterSim。其中,MatterGen使用Gen AI模型自動設計新材料的候選結構,根據指定條件(如能隙、體積模數、磁性密度等)產出具特定物理或化學性質的新材料結構,而實際驗證該材料的可行性通常需要漫長的實驗過程,因此Microsoft另外推出深度學習模擬工具MatterSim,以運算及模擬方式,快速驗證MatterGen所產之候選材料的實際效能與可行性。透過此一生成與模擬流程的結合,有助於加速材料設計與初步篩選過程,提升整體研發效率。雖尚處於研究與驗證階段,但已展現出AI在材料科學領域的應用潛力。

備註:

  1. [1] 參考資料:AI-driven mobile robots team up to tackle chemical synthesis. Posted on November 6, 2024,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2. [2] 參考資料:Materials Project. The program started from 2011, Berkeley lab.
  3. [3] 參考資料:Discoveries in weeks, not years: How AI and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re speeding up scientific discovery. Published on January 9, 2024, Microsoft.
  4. [4] 參考資料:應用材料AIX平台運用大數據和AI之力加速半導體技術 從實驗室到工廠的創新突破‧發表於2021/4/6,Applied Materials。
  5. [5] 參考資料:Google DeepMind’s AI Dreamed Up 380,000 New Materials. The Next Challenge Is Making Them. Posted on November 29, 2023, WIRED.

責任編輯:盧頎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Sheryl Lu
學歷: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財金所
經歷: 私募基金分析師
專長: 產業分析與市場研究

智權報382期文章列表

李淑蓮 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李淑蓮 2025智財服務業AI應用報告:專利翻譯及商標檢索應用最普及且品質受肯定
李淑蓮 AI時代的電力黑洞:引發能源產業下一波科技革命
Sheryl Lu 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吳碧娥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楊智傑 用法語的通用詞到美國註冊商標可以嗎?2025年Vetements案
邱英武 中國專利審查指南修正草案重點簡介
魏杏芳 美FTC力挺司法部:以資料共享矯正Google壟斷,兼顧隱私無虞
陳秉訓 以EEA判決借鏡,呼籲智商法院應有適當的「合理保密措施」審查基準
葉雪美 《東協工業設計實質審查的共通指南》工業設計註冊的形式要件 — 1:設計呈現上一般要件與表現形式
吳碧娥 智慧金融:從AI應用看台灣金融業的轉型與挑戰
郭廷濠 糖尿病治療藥物二甲雙胍之顯而易見性探討:Sciele Pharma Inc. v. Lupin Ltd. (Fed. Cir. 2012)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