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普川普回歸白宮,全球貿易戰的風暴再起。在這場席捲全球的新一波關稅升級賽中,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以敏銳的國際視角與產業洞察,深入剖析川普政策背後的動機與結構性問題,並指出台灣應在此全球供應鏈重組關鍵期,未雨綢繆,謀定而後動。
關稅政策:既是目標也是手段
王健全於中經院「川普關稅風暴 智庫視角 x 政策對應」研討會的專題演講中直指,川普的關稅政策呈現出「雙重角色」特性:一方面,關稅是手段,藉以施壓貿易對手、迫使供應鏈移轉;另一方面,關稅本身也是目的,因為高額關稅收入可為美國政府帶來資金,進而支撐川普欲推動的國內減稅政策。
根據美國統計資料,美國每年自全球進口高達3.3兆美元商品,即便課徵10%關稅,也足以帶來數千億美元的財政收入。因此,川普並不單純追求「零關稅、自由貿易」的理想,而是明確將關稅作為美國國內經濟調控的資源來源。這樣的設計,使得關稅政策兼具財政與外交雙重功能,也使其施行上充滿高度彈性與不可預測性。
沒有整體戰略,只剩單一手段
然而,王健全也毫不諱言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存在一個致命缺陷:有清晰目標,但缺乏完整戰略。
在對中政策上,川普強調高關稅施壓,意圖迫使中國讓步。然而,他忽略了自身供應鏈結構對中國的高度依賴,也未能及時建構完整替代體系。在推行高關稅的同時,美國內部消費成本節節攀升,尤其是食衣住行等民生必需品,受制於關稅成本轉嫁,勢必導致基層民眾的不滿情緒累積。
王健全進一步指出,川普施政風格屬於「各個擊破、挑軟柿子吃」,透過雙邊談判施壓各國,卻因缺乏多邊合作體系與持續盟友支持,導致美國在國際貿易上逐漸陷入孤立局面。與此同時,若對抗中國的高科技戰爭全面升級,將使美國企業在資訊電子、電動車、半導體等關鍵領域面臨巨大供應風險,進一步削弱美國產業競爭力。

供應鏈重塑下的台灣困境與契機
台灣在這波全球供應鏈重塑潮中,既是受害者也是潛在受益者。
王健全指出,過去二十年間,台灣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扮演了中國製造崛起的重要推手。然而,在中美對抗升級,供應鏈「去中國化」成為不可逆趨勢之下,台灣若能及早調整,將有機會在全球新一輪分工中取得更高階的位置。
首先,高科技產業仍然是台灣的核心競爭力。半導體、AI伺服器、資訊電子等領域,台灣具備完整供應鏈與高技術密集度,短期內難以被其他國家取代。然而,王健全也提醒,高度集中於單一產業的風險不容小覷。台灣應同步推動服務業產業化、國際化,並加速傳統產業的「第二次轉型」,使整體經濟結構更為均衡且具備抗震性。
其次,在地理與市場策略上,王健全建議台灣應採取「台灣+美國+東南亞」的多元布局策略。除了加強在美國的投資,爭取供應鏈本地化的政策優惠之外,也應深化對東協市場的布局,以分散出口市場過度依賴單一經濟體的風險。
台灣應有自己的長期戰略
針對如何因應美國強勢推進關稅政策,王健全提出了清晰的建議:
首先,台灣必須捍衛與美國、日本、韓國之間在高科技供應鏈中的地位,積極爭取在關稅談判中的公平待遇。尤其應確保與日本、韓國在稅率待遇上的一致性,避免被孤立或過度犧牲。
其次,在台美貿易談判中,台灣不宜過早妥協。王健全認為,美國目前尚未與主要貿易夥伴完全敲定協議,台灣應耐心觀察,掌握談判節奏,在適當時機提出有利自身的條件交換方案。
第三,台灣必須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從過去的代工型經濟體,轉型為技術、品牌與系統整合能力俱佳的創新型經濟體。唯有掌握高附加價值鏈的主導權,台灣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結語: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出擊
在全球貿易秩序重整的今天,川普關稅戰略所揭示的,不僅是地緣政治的對抗,更是全球經濟結構劇變的開始。
王健全最後強調,台灣不能僅以短期戰術回應外部變局,而必須以更高的戰略思維,建立長期國際競爭力。從產業結構調整、人才培育、國際佈局,到外交經濟談判能力,台灣唯有全面提升,方能在未來國際經濟新秩序中,穩住自己的位置,甚至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