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數期,陸續介紹過歐盟為實現數位單一市場所擬定的多項政策、計畫與法律規定,數位化與自動化儼然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即使是高度敏感的醫療資料,亦迴避不了此番發展。這也是現代公民必須接受的未來社會面貌之一。

根據2017年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調查顯示[1],有52%的受訪者希望能夠線上取用醫療健康記錄,而有65%較願意與醫生及醫療專業人員分享該資料,願意與民間企業分享的受訪者僅占14%,至於與政府機關(即使匿名且基於研究目的)分享的比例也只有21%。
歐盟執委會(Commission)已在《數字單一市場策略期中檢討》報告中採納前述數據,進而提出數位醫療照護領域的三大支柱,包括:
- 公民對電子健康記錄的安全取用、跨境共享的可能性以及電子處方的使用。
- 用以支持的資料基礎設施。例如,允許研究者與醫療專業人員在歐盟境內彙集資源(資料、專業知識、運算處理、儲存能力等),藉由分享以提供個人化醫療。
- 促進患者與醫療照護供應者之間的回饋意見及互動。並且聚焦在以人為本的照護,協助公眾運用數位工具來維護自己的健康狀態。
公眾對數位轉型樂觀其成
為實現前述三大支柱並解決相關問題,執委會遂發起醫療照護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ealth and Care)之公開公眾諮詢(Open Public Consultation, OPC),其結果可說是對其構想給予極大肯定[2]:
- 超過93%認為公民應能管理自己的健康資料。
- 81%認為共享健康資料可能有助於改善歐盟境內的疾病治療、診斷及預防。
- 可能提供資料之主要目的:73.4%為促進研究及創新;67.8%為治療自己疾病;66.4%為改善臨床實務。
- 數位化的主要憂慮:73%為資料安全;62%為隱私權。受訪者認為,必須讓公民確信此類資料不會遭受濫用且正確儲存,同時適用高標準的網路安全。
- 約64%支持開發跨境基礎設施,以利安全取用健康資料與科學專業知識。
- 跨境存取的主要障礙:侵犯隱私權之風險;網路安全之風險;欠缺基礎設施。
- 如何克服取用及共享資料的障礙:受訪者大力支持制定歐盟立法架構,主要工作包括電子健康記錄標準化、擬定資料品質及可靠性的一致性標準、建議有關健康的網路安全標準,以及利用開放交換格式支持跨境互通性。
- 53.2%表示未獲得數位醫療照護服務,其中有三分之二希望能夠取得。
- 超過80%認為數位創新可改善保健照護服務,尤其是促進公民回饋意見此點。
- 如何解決數位醫療解決方案採用率偏低:受訪者認為歐盟應持續投資研究與創新、在會員國與地區之間移轉知識與實務經驗,以及為治療品質的回饋意見機制建立共通方法。
安全取用乃是公眾首要憂慮
根據OPC結果,有超過七成受訪者擔憂醫療資料的安全問題。針對此點,執委會擬定幾個步驟並加以落實[3]:
- 審查並修訂《病患跨境醫療照護權利指令》(第14條)之執行決定(Implementing Decision of the Directive on patients’ rights in cross-border healthcare),以界定電子健康網路(eHealth Network)在電子健康數位服務基礎設施(eHealth Digital Service Infrastructure, eHDSI)治理中的角色,以及釐清跨境資料傳輸所適用的規則。該相關修訂包括執委會第2019/1765號及第2020/1023號執行決定[4]。
- 針對歐盟境內交換公民電子健康記錄的技術規範提出建議(Recommendation),相關內容請參照執委會第2019/243號建議[5]。
- 加大投資擴大計畫範圍以納入eHDSI。換言之,將資助在各參與成員國之間引進的電子全國健康記錄交換機制。
跨境共享的一大願景:1+百萬基因體計畫
計畫緣起與目標
2018年4月,24個歐盟成員國,再加上英國與挪威共同簽署一份宣言,旨在加速建立歐洲基因體資料基礎設施,並實施支持共享資料的共通國家規則。該宣言不但納入歐盟醫療照護數位轉型議程,同時遵循歐洲健康資料空間(European Health Data Space)的目標,也成為後來的「1+百萬基因體計畫」(1+ Million Genomes Initiative, 1+MG)[6]。
簽署方於2018年9月正式舉行啟動會議,嗣後透過多次工作小組會議,擬定相關實施準則與規範說明。2020年底,執委會成立特別專家小組(1+MG Group),以促進各簽署方國家代表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各簽署方期望透過1+MG實現目標,包括:
- 確保歐盟境內均能使用合適的技術基礎設施,以安全且聯合的方式取用基因體資料。為基因體及臨床資料建立資料基礎設施乃是相當複雜的協作工作,必須充分考量各方利害關係者的需求,包括醫療專業人員、專家、研究者、決策者、病患組織等。
- 確保清楚考量基因體學的倫理及法律影響;
- 確保歐盟成員國及簽署方的公眾與決策者充分瞭解基因體學,以利醫療體系採用並整合至個人化醫療照護服務。
兩階段藍圖
為實踐1+MG,簽署方已擬定兩階段藍圖(2018-2022與2022-2027),其內容均涵蓋治理、信任架構、基礎設施及資料等四大活動領域(圖1)。

1. 第一階段:設計與測試階段
在此階段,Horizon 2020專案「超越百萬基因體」(Beyond 1 Million Genomes, B1MG)已就基礎設施設置、法律及技術指導、資料標準以及落實資料取用的要件與最佳實務等事項達成共識,進而從運作上支持及協調藍圖的實施。而本階段成果已較原定的永續資料共享基礎設施開發計畫走得更遠,這將有助於支持臨床上的個人化醫療、提高醫療體系效率,並且提高對各種疾病的認識。
2. 第二階段:擴大與永續經營階段
2022年11月,數位歐洲計畫(Digital Europe Programme)底下共同資助之基因體資料基礎設施(Genomic Data Infrastructure, GDI)專案正式啟動,也象徵著第二階段開始。該專案將建立歐洲基因體及臨床資料的聯合資料基礎設施(用於各種使用案例的分散式學習),提供資料取用治理與永續性協調機制,以及提高現有基因體及臨床資料的互通性。該專案同時也設計並實施全面性的溝通策略,使公眾充分知情且確保其信任,這將會是1+MG能否成功的重要先決條件。
結語
2022年8月,我國憲法法庭判決認定,健保資料庫依法供公務或學術機關使用雖屬合憲,但欠缺監督機制及當事人請求停止使用之權利,此部分係屬違憲[7]。這不但顯示出全民健康資料極具價值,也點出未來(尤其在數位化時代)需要建構更嚴格完備的制度來保障此類敏感性資料。儘管互通性是歐盟醫療資料數位轉型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其對於資料主體隱私保障(以GDPR為基礎)與信任關係確立(資訊充足與溝通)之嚴格態度,確實值得我國借鏡。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